人工智能技术网

AI伦理观察|数智产权保护的破与立: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规则重构

 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记者 孙晶)4月26日是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为“知识产权和音乐:感受知识产权的节拍”,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为“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聚焦数智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在刚刚结束的由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武汉网络安全创新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的深度交融展开了热烈讨论,为我国应对这一全球性议题提供了广阔思路。

生成式AI: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疆域"

当AI能在几秒钟内生成类似莫奈风格的画作,或写出酷似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根基就面临重构。在第二届武汉网络安全创新论坛上,浙江大学数智融合研究实验室主任、君同未来创始人韩蒙博士直指当前AI发展引发的知识产权挑战。

当前AI知识产权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创作伦理的重构、训练伦理的争议,以及责任伦理的分配。韩蒙博士表示,美国版权局在2023年明确表示,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具备版权资格,只有在“人类有足够原创性参与”的前提下,作品才可能获得保护。这一立场对依赖AI生成内容进行创作、设计、广告制作的企业构成了潜在风险:一旦作品无法主张版权,就可能面临被复制、滥用而无法维权的困境。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在持续反思AI是否可以被视为“作者”、AI生成内容是否具有“独创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法律定义,也触及人类创造力的边界。

这种本质差异使得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中"人格表达"的基本假设受到挑战。AI已经从单纯的创作工具演变为具有一定自主创作能力的系统,这使得"创作者-创作品-权利"的传统链条变得模糊。

多主体协同创作:权益分配的新命题

在AI创作过程中,至少涉及数据提供者、模型开发者、提示词设计者和最终用户四类主体,他们各自对创作成果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韩蒙博士表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合作机制,能够在保护创新成果的同时,保障知识的合理流动。一些实践已经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比如MIT与IBM合作设立的AI实验室,就通过协议明确了学术成果的发表权与企业的商业化权利,实现了双赢;而像Hugging Face这样的平台,也在推动一种“可控开放”的生态,要求模型开发者披露训练数据来源、使用限制与潜在风险,在开放性与责任之间取得平衡。

社交平台Soul旗下JustSoSoul研究院院长鞠靖则从用户实践角度提供了一线观察:"Soul平台数据显示,Z世代中对AI技术非常了解的群体占比从一年前的3.53%增长至23.8%,增长近7倍。这些数字原住民对创作权益的认知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鞠靖进一步解释:"95%的年轻人已经习惯在工作学习时使用AI辅助创作,其中55.4%会频繁使用。而且从不同的代际对比分析来看,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基本上越年轻越频繁在生活中使用AI创作。在使用AI对工作生活产生具体的提效评估上,近八成参加调研的年轻人表示AI提升超50%工作学习效率。"

这种变化启示我们,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不仅需要考虑传统的权益保护,还需要适应新一代用户对创作关系的重新定义。

技术嵌入的伦理解决方案

面对AI带来的知识产权挑战,专家们在武汉论坛上提出了"技术嵌入"的创新思路,即通过技术手段将伦理与法律考量融入系统设计。

"我们团队正在推进'模型指纹'技术的开发,"韩蒙博士介绍,"这种技术能对大模型进行唯一性标识,实现模型原创性的技术确认和权属证明。同时,我们还构建了'内容伪造检测与水印溯源系统',解决AI生成内容的版权混淆与传播追溯问题。"

这种将伦理规范编入技术架构的方法,被韩教授称为"数智融合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他看来,面对生成式AI引发的知识产权新问题,我们不能仅靠传统制度去“追赶”技术,而应以“数智融合”为引领,构建一个可验证、可追溯、可治理的新型知识产权生态系统。我们也期待未来能与更多高校、企业、政府部门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这一理念在更广泛领域落地生根。

鞠靖也分享了平台层面的技术探索:" Soul是以兴趣为原点的社交社区平台,众多用户通过分享兴趣内容的分享,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沉淀深度社交关系,因此AI的介入极大降低了用户创作内容、实现关系破冰的门槛,如瞬间发布的广场场景,平台上AIGC辅助发帖工具提升了用户内容创作的效率和质量,“AI帮评”有效提升了用户与其他用户交互的能力,让“表达”不再成为难题,此外,私聊场景的“AI聊天助理”则能够根据用户授权而获得的用户画像和沟通内容,帮助生成合适的反馈,有效迈出互动的第一步。"

音乐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案例

在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框架下,WIPO今年特别关注"知识产权与音乐"这一子主题。专家指出,音乐领域的AI应用展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独特挑战。

当AI能模仿任何歌手的声音、风格创作新歌时,'表演者'的定义需要重新思考。韩蒙博士表示,"音乐早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门类,它深度嵌入影视、游戏、社交媒体等多个产业生态之中,成为数字文化经济中的关键内容资源。"

这一观点在鞠靖的实践观察中得到印证:"从社交平台角度,在保护用户音频、图片、视频等AI创作权益方面首先要明确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呵护、激发创作者热情的同时,明确边界,引导用户合理、合法、合规使用AI。此外,平台也需要主动的提升AI治理能力,主动采取措施,主动规制,与相关部门积极保持沟通,参与到AI创作权益保护方面的治理共识推动工作中。"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音乐创作领域,用户对AI工具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一方面,超过一半的用户认为AI是辅助创作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仅有五分之一的用户愿意将AI完全生成的音乐视为与人类创作同等的作品。这种态度上的分化,反映了当前音乐版权领域的主流认知——AI可以辅助但难以取代人类在音乐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从对抗到共生: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走向

随着AI技术的持续演进,知识产权制度也需要相应变革。对此,相关专家们在武汉论坛上达成共识:未来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当从对抗思维转向共生思维。

"共创文化强调集体协作、开放贡献,与传统知识产权观念中的明确所有权、强调独占性确实存在差异。"鞠靖表示,"但通过灵活、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两者并非绝对对立、不可共存。"

鞠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Z世代对于共创文化也有着格外强烈的热情。Soul平台孕育的捏脸师文化,Soul上线之初便不支持上传真人头像,用户可将虚拟头像作为自己独特的身份凭证,平台还专门推出了“超萌捏脸”工具,提供包括五官、头饰在内的创作素材。因此Soul上不仅就活跃着大量喜爱个性化头像的用户,还有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捏脸师,即头像创作者。Soul个性商城上线后,捏脸师可以将自身创作的数字头像作品上架,让创造的个性化内容进行变现,曾有捏脸师月收入达5万元。捏脸师文化是平台与创作者共创,而创作者之间的共创也成为一种常事。"

韩蒙博士则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构想:"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不再是静态的法律文本,而是一个动态演化、技术嵌入、数据驱动的智能系统。它不仅能自动识别侵权、辅助权属判定,还可以实现跨平台、跨领域的协同治理。"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AI领域,不能只看谁掌握最多算力和数据,而要重视谁能最负责任地使用与分享。韩教授强调,解决AI知识产权争议的关键,不仅在于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建立起一种新的“技术伦理文化。

中国思路:平衡保护与共享

在全球各国纷纷探索AI知识产权治理路径之际,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方案。记者从武汉网络安全创新论坛获悉,相关机构正在组织专家研究适应AI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旨在既保护创新动力,又促进知识共享。

"中国的知识产权治理更强调价值导向和社会效益的平衡。"韩蒙博士指出,中国在这一制度构建过程中,正通过理论创新、政策倡议与司法实践,展现出独特的路径与贡献,尤其是在版权归属、数据合规等关键议题上,提供了可供全球借鉴的“中国方案”。

在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中国也将举办系列活动,围绕"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主题,探讨数字时代的创新保护与知识共享。

专家们一致认为,面对AI带来的知识产权挑战,中国应当追求一种平衡——既充分保护创新成果,激励创造,又促进知识的合理流动与共享,最大化技术进步的社会福利。只有在这种平衡中,我们才能构建既公平又高效的知识创新生态系统,推动AI技术真正造福人类社会。

知识产权制度的终极目标不是划分权利,而是促进创新。就如韩蒙博士在武汉论坛的总结发言中强调的:在数字音乐可以瞬时跨越国界的今天,如何在不同法域之间实现权利的互认与保护,如何在尊重本地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推动全球版权规则的趋同,都是摆在WIPO和各国立法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因此,将音乐作为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也是在呼应全球语境下知识产权制度“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协同”之间的张力。

人工智能技术网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等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851688011@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首页 > 大数据 » AI伦理观察|数智产权保护的破与立: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规则重构

感觉不错,很赞哦!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