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一个核心的因素是,要找到刚需的应用场景,而不是纯粹做技术;另一方面,企业获得的数据跟技术结合之后,能达到实际的应用水平,才能真正在行业里立得住脚。
11月21日,为期六天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将在深圳落下帷幕。
作为“中国科技第一展”,一年一度的高交会成为了最新科技潮流的风向标。如果说去年的展览还是VR/AR的天下,今年的人气王俨然转换到了人工智能。
在深圳会展中心一号馆,做视觉、语音识别的人工智能企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体验;相关论坛、研讨会更是贯穿于整个展会期间,有嘉宾笑言,如果谁不谈人工智能,好像有落伍的嫌疑。
从产业、资本、政策以及大众的关注热度来看,人工智能已经站到了新的“浪潮之巅”。这也并非人工智能的第一次浪潮,在计算能力、深度学习以及大数据的推动下,它呈现出新一轮的爆发之势。
业内人士普遍提醒,人工智能并不能独立产生价值,而是要跟具体的行业结合,因此,重要的是如何真正让技术找到应用场景。
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当时阶段,人才严重匮乏。高交会首日,深圳举办了一场高端招聘会,提供了近千个年薪在50万元及以上或30万元及以上+N(期权)的职位,其中各类算法工程师的需求尤其旺盛。
诸多企业人士都在感叹“招人难”,高薪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而这一现象在短期内或仍将持续。
应用落地是关键
11月19日,在高交会展馆,人脸识别技术吸引了最多的观众眼球——有系统根据人脸立即识别出年龄、性别等信息,并弹出相匹配的广告页面;系统实时监测展馆内人流,能精准匹配目标和现场的动态人物,这一系统已被用于追踪犯罪嫌疑人。
除此之外,公共治安、银行柜员机、支付等众多场景中,也都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会长、中兴通讯副总裁董振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人脸识别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很大程度上,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业内人士普遍强调的一点也正是:在技术创新热潮中,不可“沉迷”于技术本身,而是要让技术真正地“落地”。
知名独角兽企业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曾在今年的一场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并不是事情的全部。这个工具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价值,而一定是在跟各个行业相结合以后,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来服务。
董振江也表示,在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一个核心的因素是,要找到刚需的应用场景,而不是纯粹做技术;另一方面,企业能获得的数据跟技术结合之后,能达到实际的应用水平,才能真正在行业里立得住脚。
智能驾驶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驭势科技是北京一家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构架师彭进展指出,只有当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落地了,才有可能去训练它,譬如无人驾驶,要应对不同路况,处理各种异常,如果一直停留实验室里面,它永远无法变得成熟。
彭进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包括计算能力和数据,后者中国有非常强的优势。中国在各行各业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也决定了在未来的人工智能竞赛中,中国充满了后劲。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AI将可能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效率,比如在重复性高的领域替代人工;二是创造全新的行业,做一些原来人不能做的事情。
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一部分工作。坊间近来也十分热衷于讨论:哪些职业最容易被取代?
董振江表示,所有行业都可能面临革命性的影响,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所处的行业,是否会出现人工智能“野蛮人”?
人才缺口待解
人工智能“井喷式”的发展,也带来一个直接的效应——人才需求迅速膨胀。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曾在2016年向媒体透露,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董振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有一个直接的感受,今年招人非常困难,大家都在抢人,价格一再加码。”
深圳云天励飞是一家专注于视觉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其首席科学家兼AI副总裁王孝宇曾是Snap资深科学家。王孝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短期内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招聘人工智能人才需要耗费的成本非常高。我们在美国招一个刚毕业的计算机视觉方面的博士,年薪在30万-40万美元。”
美团云产品总监陆川也在一场演讲中表示,据他所了解的情况,甚至有刚毕业的学生拿到了与资深架构师不相上下的薪酬。
巨大的市场需求驱使下,包括物理、数字、电子等专业的毕业生都“跨界”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王孝宇认为,一些改变行业应用场景的技术壁垒并不是那么高,只要有基本的数学能力和学科知识,跨行业是一件可行的事情。
董振江则表示,人才的短缺是阶段性的,只要有真实的需要,而非泡沫,人才的培养和供应会慢慢跟进。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和各类机构为员工提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
通过梳理目前的各类公开报道,不难发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核心团队大多有着非常耀眼的履历——海外留学人士,知名高校研究大牛,或是大公司的技术专家。尤其美国海归们,贡献了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
王孝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他2008年去美国攻读博士时,计算机视觉还是一个冷门学科,但美国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即使是“找不到工作”的专业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美国的人才比其他地方更多的缘故。
“我们跟国外的原创性工作还是有差距,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所改变。”王孝宇表示。
董振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正在推动一件事情,希望将人工智能变为国家的一级学科,在几年内能在中国的大学里成立100个学院。
人工智能技术网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等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851688011@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首页 > 新闻 » 人工智能成高交会“主角” 找到“刚需”应用场景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