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网

瞄准卓越标准 保持先行姿态 海曙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

 改革航程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宁波海曙区坚持群众期盼什么、改革就推进什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谋划提出聚力突破的攻坚性改革,推动改革向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整体协同、全面深化跃升。

近年来,海曙区坚持改革破题、机制破难、行动破局,累计开展国家级改革试点4项、省级改革试点52项,交出了一份产业焕新、空间焕新、治理焕新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锚定“十四五”末GDP总量迈进2000亿元的目标,海曙将进一步扛起改革担当、激扬改革锐气,对标对表、攻坚突破,努力为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推动产业焕新 迭代发展动能

作为宁波中心城区,某种程度上,海曙区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主要历史文脉。由于开发较早,近年来呈现空间饱和、功能老化的现象。归根结底,老城区缺少了创新驱动力。

以问题为导向,这些年海曙区坚持“创新、创意、创质”三创驱动,用改革主动破除思维定式、路径依赖,不断集成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引擎。

这些年,海曙区把握科技回归都市趋势,在老城区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全面建设翠柏里创新街区,探索形成以科技型孵化平台为链主的创新模式,集聚了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孵化科技型企业153家、吸引科技人才6000余名。

抢占新赛道打造新引擎,海曙区在老城区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该区推进重大创新资源导入、城区空间结构优化、多元功能业态打造,创新区域不断扩大,创新空间持续优化。建设翠柏里创新街区正是老城区在“城市化高级阶段”下的一着妙棋。

在创新街区的引领下,产业能级不断向新向高攀升,新旧发展动能持续转换迭代,海曙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信息服务业占GDP比重3年持续提升,跨境电商新模式出口总规模连续5年宁波领先。

位于海曙区鼓楼街道的和创大厦,这幢老旧写字楼如今焕然一新,易网创新科技(宁波)有限公司将这里打造成跨境电商产业园区。一头连着电商,一头连着制造,以和创大厦为平台,易网创新打造“超级智联工厂”,为工厂筑起开发定制化精品的基石。随着易网创新、宁波东方聚智科创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老城区迎来了新产业。

老城焕新,关键在于产业和经营模式的导入,在“传统躯体”内注入“创新灵魂”。海曙区推动全域焕新,从建筑外观到内容塑造,为城市植入新内容、新产业。通过产业导入模式焕新老城空间,全区已盘活都市空间近10万平方米。

在海曙区有关负责人看来,老城焕新意味着城市发展逻辑从“空地上建城市”变成了“城市上建城市”,他们在城市空间焕新中着重引入产业链顶端的研发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为抓手,把支持全面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三侧”发力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公司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技术体系和治理模式优化。政府侧,以翠柏里创新街区为牵引,集聚导入各类创新因子,加快形成“街区孵化—载体加速—园区投产”的创新矩阵,超常规力度建设“三支队伍”,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社会侧,进一步营造氛围,让支持创新、鼓励创新成为全社会共识。

改革引领空间焕新 城乡品质蝶变

日前,海曙四明山环线公路工程迎来阶段性进展,该环线1号隧道顺利实现贯通。海曙四明山环线1号隧道位于海曙区龙观乡铜坑村东北角,穿越山体直抵章水镇。

海曙四明山环线形成后,不仅将节省通往革命老区腹地车程约1小时,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四明山区域路网通行能力,形成半小时山区邻近景点互联互通,助力四明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项目落地,正在推动海曙城乡空间新蝶变。这几年,海曙区坚持以水定城、以人构城、以房建城、以配套安城,用深刻的改革视角重构空间格局,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

海曙系统重塑区块开发、项目建设工作机制,成立由区领导领衔的7个重点区块开发建设指挥部,新设前期办、项目评审中心,组建大融资、大要素保障专班,创设全省首个百亿级城乡有机更新基金,千年罗城等十大重点区块全面破题。

比如,海曙区成立城乡有机更新基金,是城市更新中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措施,该基金按照“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投资领域聚焦于海曙城区的城乡有机更新、历史街区保护、租赁保障住房、市政道路等城乡更新项目。

不只在城市,这些年海曙区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走通达路、喝放心水、住安全屋”已经实现。在此基础上,海曙区将持续推进城乡布局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让“上成才学、就方便医、养安心老”更加触手可及。

不只是城区,海曙的农村正在呈现一片振兴新气象。海曙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新时代“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探索红色、水利、生态、科技、体育、艺术等多元路径,涌现了“舟游古林”“深溪骑行”等一批典型案例,共富工作考核连续两年全省优秀。

经久不衰的米食文化,是海曙古林镇的一块瑰宝。但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及产品迭代升级,米食产业缺“器”少“技”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海曙投资4500万元建成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为“蜃蛟米食”“云上樱花”“未来农场”等专营特色农产品的共富工坊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种苗选育、农机租赁等服务。

海曙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工坊链”串起“致富链”的新样本。近年来,该区通过建立健全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5张清单”,在现代农业、红色文旅、非遗手工等优势领域培育打造共富工坊,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三链融合”,全面激活共富发展动能。

改革赋能治理焕新 描绘幸福图景

今年,海曙区鼓楼街道历史街区永寿街区自治管理有了新成果:成立多个专业化街坊志愿者小分队,帮助居民处置各类问题。“别看解决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对居民来说是影响生活的大事。”居民自治理事会理事长周友根说。

历史街区零星房屋管理难是基层治理一道难题。海曙区把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新需求作为目标方向,用有解的改革思维构建基层善治新格局、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

作为宁波核心城区,海曙区不少区域存在零星房屋管理难问题。该区梳理出100个零星房屋点位,进行攻坚。区里专门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区级部门整理资源清单与试点单位对接,为其赋能。海曙区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突出党建工作“人格化、具体化”,构建了“3+N”治理体系,成功破解无物业房屋管理优化难题,实现城区内76个点位全覆盖、全治理。

强化救助体系三级联动,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楼栋里、家门口;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2022年以来社会救助直接受益人群1.2万人次,间接受益人群4.8万人次;推动救助资源全面整合,构筑涵盖19个社会民生部门的大救助工作体系……

在海曙,“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改革,让群众在点滴细微处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在物资救助的基础上提供精神慰藉,整合形成7大类31个子项的救助服务清单,主动为困难群众量身定制服务项目30余个。

海曙区探索“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主要是聚焦传统社会救助模式下体系不够完善、对象识别不够精准、资源整合力度不强、服务供给内生动力不足的四大堵点,改变了以往“给钱了事”的工作方法,更好满足不同困难群体的多元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海曙区“物质+服务”社会救助先后入选2020年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2022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改革探索类试点和2024年浙江省民政领域改革试点“一本账”。

当前,海曙区立足人口结构变化,科学布局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全生命周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持续擦亮“浙里甬有专曙”系列名片,让海曙成为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幸福之城。

人工智能技术网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等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851688011@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首页 > 新闻 » 瞄准卓越标准 保持先行姿态 海曙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

感觉不错,很赞哦! ()
分享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